01 文科論文和理科論文的聯(lián)系與區(qū)別
什么是研究? 所謂研究, 都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, 而是在前人理論或?qū)嶒灥幕A(chǔ)上, 把研究對象的真理性、客觀性向前推進一步的工作。我們的研究,都只是整個研究的一部分, 是前面有人, 后面也有人的接力運動。有人以為, 進行理科研究不用翻閱前人的文獻資料, 有實驗室就行了; 其實, 在進實驗之前和進實驗室之后,進行理科研究對文獻資料的依賴同樣是不可缺少的。
文科論文, 要在大量調(diào)查和統(tǒng)計數(shù)字的基礎(chǔ)上,揭示事物內(nèi)部的規(guī)律。說花“ 好看還是不好看” 的,并不是文科論文( 有人誤認為這就是文科論文了) ;文科論文應該研究花是“ 什么顏色的, 為什么是這種顏色的” 。譬如楓葉, 到秋天顏色漸漸變紅。楓葉為什么到秋天顏色變紅呢? 這和花青素有什么關(guān)系?花青素變化, 與土壤、氣候、溫度有什么關(guān)系? 文學研究, 是一種追問的研究, 不僅應該和歷史、哲學不分家, 也應該和地理、天文、生物、環(huán)境等科學交叉起來。其實, 許多研究都有一條潛在的“ 研究鏈” , 譬如, 我們從“ 化學” 這條道路出發(fā), 從“ 無機化學” 走到“ 有機化學”;再從“ 有機化學” 走到“ 生命科學”, 此時,人和人腦,便是“ 生命科學”的核心, 而人腦產(chǎn)生的“ 意識” , 又是“ 生命科學” 中最奇特、最珍貴、其復雜性可與地球和外宇宙媲美的神奇事物;而在人的“ 意識” 中, “ 文學” 又是其中最鮮麗的花朵之一;研究“ 文學” , 就是研究人類特有的“ 意識花朵” , 不僅很有意思, 而且與“ 無機化學” 在同一條“ 研究鏈” 上, 從這個角度說, 文科、理科是分工不同的研究。文科論文和理科論文, 就科學性來說應該是一樣的,真正的研究論文, 都應該有很強的客觀性。
02 寫作文科論文的原則與方法
寫作論文, 特別是寫作學位論文, 最重要的四個字就是:實事求是, 實事求是既是態(tài)度, 也是方法。文史專家王運熙老師對我們說, 以前郭紹虞先生(古典文學家、語言學家)寫《中國文學批評史》, 以他這么大的學問, 他也只寫他所熟悉的詩文部分。不寫小說、戲曲。后來周揚一定要求他寫, 他寫完一點, 就請專治小說、戲曲的趙景深先生看一點, 最后請趙先生把關(guān), 才敢拿出去。實事求是還表現(xiàn)在對研究對象的態(tài)度上, 文學研究因為有“ 人” 在,有“ 情” 在,就容易把“ 研究對象”看成是“ 崇拜對象” , 正確的態(tài)度應該是把研究對象看作是“ 調(diào)查對象” 和“ 解剖對象”。古代詩人、作家經(jīng)常受到貶謫, 而我們往往站在詩人、作家一邊, 因為喜歡他的詩歌或文學作品, 就以為該詩人是受了誣陷, 非常同情他們。其實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從當時的法律來看問題, 要區(qū)分受誣陷打擊和確實是犯了經(jīng)濟或其它錯誤兩類不同性質(zhì)的問題。譬如對蘇東坡的經(jīng)濟問題, 辛棄疾的經(jīng)濟問題和對下級過于粗暴的問題。又譬如, 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里寫滕子京謫守巴陵郡, 滕子京確有貪污問題才被貶到巴陵郡的, 范仲淹的文章有為他說好話的意思, 我們要實事求是地對待。這種實事求是的態(tài)度與方法, 是一種傳統(tǒng)的理性精神。乾嘉學派的研究者為了探求真理, 有時甚至會批評自己父親的文章, 說: “ 家大人之說非也。” 這種精神, 是研究取得創(chuàng)造性成果的首要條件。
實事求是地進行研究, 必然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客觀性。清代顧炎武在《日知錄》里提出, 他的研究是“ 即山鑄銅” 式的, 即是從深山開采礦石, 提煉精銅, 以備鑄造鼎彝或錢幣之用。這句話被不少學者引用。清代高郵王念孫、王引之父子, 把他們自己的研究歸結(jié)成一句話:即后人的研究, 繞不開他們的成果。因為他們的研究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和客觀性, 這是“ 二王” 不被人忘記和他們引以自豪的原因。后人前進, 必定要在他們的基礎(chǔ)上起步, 這樣,事業(yè)才會趨新, 研究才有價值。我們是后來者, 應該繼承前人的一切優(yōu)秀成果,包括研究方法、研究理念, 由此開創(chuàng)新氣象, 拓展新局面。除了像乾嘉學派那樣重視材料, 認真細密、實事求是的方法和風格( 由此派生出日本的“ 京都學派”) 以外, 我們還要注入新的思路和新的時代精神。程千帆先生說過: 學術(shù)也像體育, 也有記錄; 作為學者, 不僅要打破前人的“ 學術(shù)記錄” , 創(chuàng)造“ 新的學術(shù)記錄” ;還要打破自己創(chuàng)造的學術(shù)記錄, 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。
理科的論文往往是世界性的; 文科的論文, 也應該是世界性的。隨著在世界范圍內(nèi)不同國家, 不同民族在意識形態(tài)、心理特點、文化方式上互相滲透融合, 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精神財富都在迅速世界化, 中國文學的研究也已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。對中國文學的研究, 早已不是中國學者的專利, 故當今之世, 要把過去視為國粹的中國文學研究, 放在“ 漢字文化圈” 的平臺和世界漢學的大背景下進行。這種開放型的研究和理科精神是共通的。
03 寫作論文前,先問幾個為什么
寫一篇論文前,先問自己幾個為什么:第一,你為什么要寫這篇論文?第二,你這篇論文解決了什么問題?第三,對這個問題,你解決到什么程度?解決得可靠不可靠?第四,你寫這篇論文的意義在哪里?筆者多次參加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或論文評獎,以上幾點,都是評委評審優(yōu)秀論文的標準和要問的問題。寫一篇文科論文,就像做一道幾何題:已知什么?求證什么?已知條件是你收集來的文獻材料,你的結(jié)論就是論文要證明的問題。做幾何題時,要有大前提、小前提和推論;推理要符合邏輯, 得出的結(jié)論要可靠。因此,每一篇合格的文科論文至少要有三個組成部分:一是“其然”(該事物是怎么樣的);二是“其所以然”( 為什么是這樣的);三是這篇文章意義何在。
04 文科論文的選題
在復旦大學時,我的導師王運熙教授反復對我們說,寫好一篇文科論文(這里以中文系為例),第一步是選題,題目選好了,論文就成功了一半。論文的題目有大小之分;有宏觀、微觀之分;有生、熟之分。我對研究生的希望是,題目先小一點,微觀一點,生一點;以小見大,先微觀,后宏觀。題目有很多類型:如作家、作品研究;某種文學思潮的研究;某一作家群體、文學集團的研究;某一體裁、題材、主題、類型的研究;專書研究;某一文論范疇、概念、術(shù)語以及意象的研究;比較研究(有影響比較或無影響比較) ;跨學科交叉研究(如歷史與文學、地理與文學、天文與文學、文字學與文學、語言學與文學、哲學美學與文學等等)。選題要根據(jù)自己的特點來定,有人擅長文獻考證,有人擅長理論分析,選題時有所側(cè)重,才可以揚長避短,把論文寫好。題目的來源,可以是導師上課,你突然有了心得,產(chǎn)生靈感。最好的方法是劃定一個讀書范圍,在閱讀中積累心得,做成讀書札記,然后整理札記,寫成論文。寫作論文的時候,不必全面展開寫,而應重點寫自己的見解,凡是別人說過的、別人寫過的,就不必再寫。立題的技巧也不能忽視,要把你論文中的思想、最精彩的觀點放在論文題目里,表述的時候要新穎、要陌生化,讓人看了會有眼前一亮的感覺。
05 文科論文收集資料的方法
寫好一篇文科論文,收集材料很關(guān)鍵。有人收集材料很容易,有人收集資料很困難,為什么?問題出在會不會使用工具書、會不會>>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上查找各種資料上。工具書分好幾類:如版本、目錄類工具書,如書目解題、年譜綜錄、論文目錄索引、類書、方志、家譜等等;網(wǎng)上有各種書籍、期刊。
收集材料也有學問:收集材料時,不能單一收集某種材料,而要注意材料之間的聯(lián)系。要注意某作家此作品與彼作品、不同體裁作品間的聯(lián)系。注意一個作家與其他作家的聯(lián)系,尤要注意朋友、師生、親戚等關(guān)系,如收集白居易的材料,也要注意元稹的材料;研究謝靈運的時候,同樣要注意顏延年的材料;研究蘇軾,更要看看他們父子兄弟的材料。要注意作品與同時代評論之間的材料;要將作品和當時的理論互相參讀;將文、史、哲互相參讀;將地下出土的材料與紙質(zhì)的文獻材料互相參讀。注意作家、作品與當時社會、時代風氣、當時審美意識的聯(lián)系;注意時代橫的聯(lián)系和歷史縱的聯(lián)系,如與前后時代作家、作品和理論的聯(lián)系。我們往往覺得自己的論文寫得單薄,沒有厚度和深刻性,,就是因為你在收集材料的時候,,沒有注意以上幾種聯(lián)系。
06 要建立自己材料的“根據(jù)地”
真正做學問的人在收集材料的時候,還有一個訣竅,即建立自己材料的根據(jù)地。前人的體會是熟讀一種書,你的許多學問都和那一本書有關(guān),隨時可以回到那一本書里去,找你要的材料。陳寅恪雖然博通中西典籍,但最熟悉的還是新舊《唐書》。他的許多重要研究成果,都與新舊《唐書》有關(guān);直到他晚年雙目失明后,寫文章、做學問的時候,還經(jīng)常對女兒說,某段話在兩《唐書》中哪一段,叫女兒幫他校對。楊樹達熟讀《漢書》,他就以《漢書》為根據(jù)地做學問,寫了《論語疏證》( 漢代人對《論語》的看法)、《婚俗考》(漢代人婚嫁習俗) 等,取得很高的成就。他的侄兒楊伯峻,也從楊樹達的讀書方法中得到啟發(fā),寫了《論語譯著》、《孟子譯著》等系列著作。熟讀的書不必是僻書,可以是常見的書,但應該是處于學問要津上的書,或歷史,或哲學,或文學,最好是材料信息豐富,又是文、史、哲結(jié)合的書。所以,余嘉錫說:“要讀常見的書。” 西方諺語說:“ 要注意對一本書讀得很深的人?!?/span>
07 對材料要正確解讀
對收集來的材料,要正確讀解,要注意它是否可靠。這就要注意查前人補正的書。譬如,黑格爾的美學固然是權(quán)威,但是在德國,辯證、補充黑格爾書中錯誤的著作,也成了經(jīng)典;讀黑格爾,要了解這一情況,并讀一讀辯證的書。再如美國理論家韋涅克·沃倫寫過《文學原理》,里面有幾處錯誤,他在第二本著作《詩學》里已經(jīng)作了訂正,你如果不注意他的《詩學》,就不知道他錯在哪里?!对妼W》尚未翻譯成中文,要看英文原版書才行。所以,文科學術(shù)研究也是艱難的工作。有些人看外國文藝理論只看譯本,看中國古典著作也只看白話文翻譯就進行比較研究,實在是很危險的事情;有條件的同學,應該盡可能地看原版書,至少核對原版原文。
08 創(chuàng)新思維加文獻實證
寫好一篇論文,第一種功夫是努力發(fā)現(xiàn)新材料,盡可能讓新材料說話;第二種功夫是運用新思維,讓常見的材料說話,讓舊材料出新觀點。發(fā)掘新材料靠文獻學功底;在常見材料中發(fā)現(xiàn)問題、解決問題,要靠創(chuàng)新思維;這是新與舊的辯證法。文科論文在用文獻學的方法收集材料的同時,還要學習新理論,特別是國外的哲學、美學等等。20世紀王國維用尼采、叔本華的理論研究中國詞學,發(fā)明地下發(fā)掘與典籍記載互證的“ 二重證據(jù)法”;陳寅恪“ 以詩證史” 和“ 以史證詩” ,都是創(chuàng)新思維和文獻實證的典范?,F(xiàn)在,有人用榮格的原型理論研究曹植的《洛神賦》,有人用弗洛伊德的“ 戀母情結(jié)” 研究《孔雀東南飛》,都獲得了成功。
09 寫作的語言和技術(shù)性問題
初寫論文時應先立個提綱,再分段論證;為求清晰,每段文末可以用幾句話小結(jié)一下,歸納一下;一篇論文完成后,最后再用幾句話總結(jié)一下,就像實驗完畢填好數(shù)據(jù)、報表,讓人看起來眉目清楚、主題突出。論文的語言可以風格多樣,什么樣的語言都可以,但要簡潔、明白、暢達?!斑_” 就是“ 語言到位”,這其實是寫作中一種很高的境界。寫科學論文,追求的應該是論文的邏輯意義,在文字上不必作過分的修飾,有文采當然好,但不要以文害意,最忌把簡單的道理用很“ 深” 的語言來表達,讓人看不懂。論文的引文要可靠,要規(guī)范;要盡可能用第一手資料;如果用了第二手材料,一定要核對第一手原文,要符合學術(shù)規(guī)范。最后的注釋要注意“十大要素”:①時代或國別;②作者;③譯者;④書刊名稱;⑤卷次;⑥章節(jié);⑦ 出版地點;⑧出版單位;⑨ 出版時間;⑩頁碼。
來源:學位與研究生教育,轉(zhuǎn)引自學術(shù)成長學苑。
特別聲明:本網(wǎng)站轉(zhuǎn)載文章出于非商業(yè)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,如轉(zhuǎn)載稿涉及版權(quán)等問題,請立即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(guān)文章,保障您的權(quán)益。